十堰竹溪县依托生态和非遗培育文旅康养百亿产业集群发表时间:2025-03-31 10:32 3月29日,“荆楚四季村晚”2025年湖北省春季“村晚”示范展示暨竹溪县2025醉美赏花季活动在蒋家堰镇敖家坝片区千亩金灿灿的油菜花海中举行,来自陕西西安、平利、安康等地的2000余名“老表”陶醉其中,流连忘返。 在鄂渝陕三省交界的秦巴腹地,一座因《桃花源记》而得名“武陵”的小城——竹溪县,正书写着文旅融合的新篇章。竹溪县通过“非遗活化+城市更新”双轮驱动,坚持走“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特色发展之路,将千年文脉与生态禀赋转化为发展动能,着力培育百亿级文旅康养产业集群。 古戏台上唱活非遗密码 3月25日,暮色降临,西关街武陵不夜城的华灯次第亮起。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黄彩萍身着戏服,在“粉墨伊始”舞台上演绎山二黄经典剧目《四郎探母》。台下观众席里,来自西安的游客张女士举着手机录制视频:“第一次近距离看非遗戏曲,演员的水袖功太惊艳了!” 作为“汉剧之母”的山二黄,曾因传承断层,濒临失传。近年来,竹溪县创新“定向委培+校园传承”模式,与湖北艺术职业学院合作开设专班,拿出41个事业编制吸引青年人才加入。 非遗活化不仅在剧场,更带火了近600年的西关街。如今,作为武陵不夜城戏曲街区的主角——山二黄情景剧《武陵梨园情》,已迭代至3.0版本,融合全息投影技术,让传统剧目焕发新生。 夜幕下的武陵不夜城流光溢彩,361米长的街区,日均接待游客 5万人次。“这里的业态设计很巧妙,既有非遗体验,又有网红打卡点,游客停留时间平均达4小时。”该县文旅局局长喻泉源介绍,不夜城带动就业2060 人,2024年春节期间创造近10亿元消费额。 全域旅游串起生态游玩链 沿着竹溪河畔驱车南行,龙王垭万亩茶园与黄花沟峡谷构成水墨画卷。在海拔千米的茶园观景台,游客李建军正体验手工炒茶:“这里的负氧离子浓度是城市的20倍,喝茶都有回甘。” 作为国家4A级景区,龙王垭茶文化旅游区年接待游客突破50万人次,带动周边茶农人均增收8000元。 生态优势正加速转化为经济优势。南北狭长的竹溪县,从北边1884公顷的标湖森林公园、到南边的46.8平方公里的十八里长峡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串珠成链,打造“森林+旅游+康养”综合体。 在大石门仙暇小镇,300 亩闲置苗木基地变身林下乐园,周末日均接待游客3000人次。“我们开发了12项无动力游乐设施,节假日单日最高营业额突破15万元。”景区负责人程琰介绍。 康养经济催生产业新蓝海 清晨六点,东门老街的烟火气准时升腾。75岁的李文秀在 “秦家包子铺” 早点铺排队:“10个包子、配一碗豆浆,这味道几十年没变。” 如今,这条500年历史的老街正在升级为文商旅综合体,引入国内30余家非遗美食入驻,五月即将开业。 美食经济与康养需求深度融合。竹溪县挖掘175科1316种药用植物资源,开发出40道特色药膳,打造“四季药膳・康养竹溪”品牌。 在桃花岛夯土小镇,游客可体验“药膳+食疗+导引”的一站式康养服务。“我们与百草堂合作开发的中药牙膏,年销售额近亿元。”该县招商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透露。 文体旅融合持续释放动能。阳春三月,竹溪迎来春季醉美赏花季,18万亩油菜花海吸引八方游客。同时,该县每年常态配套举办的森林马拉松、山地自行车赛等赛事,带动周边农家乐收入增长。 2024年,全县接待游客16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突破7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67%和50%。数据印证着文旅产业的裂变效应,更深远的变化在于产业结构的优化,文旅康养带动农林牧渔、加工制造等关联产业发展,新增市场主体1200余家。 “我们将持续深化‘非遗活化+城市更新’模式,力争到2027年实现文旅康养产业集群产值突破100亿元。”竹溪县委书记许庆一表示,竹溪这座秦巴森林康养旅居地,正以文化为魂、生态为底、创新为翼,书写着新时代的 “桃花源记”。 来源:湖北日报 |